www.jsdjw.cn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研究 > 党建研究

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路径的“昆山实践”

来源:昆山市委组织部 2023-06-12 16:4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昆山根据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要求,针对社区工作力量不足、服务资源短缺、物业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系统推进基层治理“根系工程”,创新实施“红管先锋”基层党建书记项目,深入推进党建、治理、服务三网融合,实现了“资源力量由散到聚、物业管理由粗到精、多元共治由弱到强”的质的飞跃,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新的动能。

一、昆山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具体做法

昆山以实施“红管先锋”项目为抓手,明确“组织红、引领强,党员红、攻坚强,物业红、服务强,居民红、自治强”工作目标,建立完善“1+3+N”工作体系,“1”即建强社区“大党委”,“3”即推进“党建+网格”工作、加强物业行业党的建设和深入推进党群服务体系建设,“N”即引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努力打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昆山样板”。目前,全市“红管先锋”重点建设小区达400个,占比超33%,物业费收缴率和物业服务满意率均达90%以上,朝阳新村、康居新江南等4个小区获评省级党建引领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示范点。相关做法获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最佳案例,工作经验被新华社《内部参考》、《中国组织人事报》、中组部《组工信息》、省委研究室《调查与研究》等刊发推介。

(一)严密组织体系,巩固“一锤定音”的领导地位。筑牢核心强统筹。坚持把社区党组织作为推进城市基层党建的核心,建强社区“大党委”220个,按照“三必配两优先”原则,配齐配强民警、城管、共建单位等兼职委员1344名,为基层治理给予专业指导、资源支持。在推动超大规模社区拆分中充分借鉴大党委、区域党建联盟等经验,加强骨干队伍、专业力量、党建阵地等统筹使用,助力新成立社区党组织更快更好开展工作。网格党建促融合。深化“党建+网格”,整合党建、综治、城管等各类网格,按照“一网格一组织”成立网格党组织1745个,推动“网格员+警务员+消防协管员+物管员”四员联动进网格全覆盖,同步建立完善党建引领“网格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引领聚合基层治理骨干力量。延伸触角深扎根。深入实施基层治理“根系工程”,全面构建“社区党组织—小区党组织—居民小组(楼栋)党小组—党员群众”的组织体系,选配“海棠先锋”队伍7655人,与网格员和楼道长、居民小组长相结合,常态化开展“四进四排查”入户走访,发现并解决居民身边事、烦心事5446个。

(二)锻造过硬队伍,汇聚“一呼百应”的先锋力量。头雁引领把方向。持续深化“县乡共管”,开展“党建引领基层能力和作风提升年”活动,在全省率先建立“两委”信息联审平台,实施基层典型示范培塑“2030”计划,小班制、高频次开展先锋训练营,组织参加在职学历教育,推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能力和作风“双提升”,涌现出邹家角社区、朝阳新村等一批基层治理先进典型,全省“百名示范”“千名领先”村(社区)书记分别入选3名、23名。党员示范显担当。大力推广“行动支部”工作法,持续深化党员先锋“十带头”实践,实施党员“亮身份比奉献树形象”、流动党员“昆玉暖心”、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暖心聚“新”、快递小哥“畅通根系”等行动,上线“党员向居住地报到”小程序,推动4.4万名在职党员、流动党员向居住地报到。疫情期间,组建行动支部755个,跟进摸排、就地集结区域内党员和公职人员1.8万名,在平战转换中有效充实社区防疫力量。多元共治聚合力。鼓励倡导符合条件的党员、公职人员、退休干部等竞选业委会委员,全市156个业委会(物管会)全部实现党员成员数量过半。创设“民生会客厅”“圆桌会议”等党群议事机制,遴选法律明白人1700余名,引导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垃圾分类点位布设等难题2235件。

(三)深化暖心服务,夯实“一体同心”的群众基础。创新党群服务供给。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发挥全市1100余个“海棠花红”党群服务阵地作用,常态化开展“党旗飘扬在一线·党群服务先锋行”活动,升级发布党建助企惠民政策3.0版,组建平安法治、民生幸福等5个机关服务党建联盟,成立100支党群服务先锋队,“菜单式”下沉入驻、链接惠民项目,累计开展服务1600余次、惠及群众超28万人次。提升物业服务品质。以加强物业行业管理为重点,成立物业行业党建专委会,协同推进小微景观提升、小区停车设施改造等党建惠民项目125个,制定安心、舒心、暖心、放心、连心“五心”服务标准,发布物业服务质量红黑榜7期,清退连续两次黑榜物业服务企业2个,评选表彰“红管先锋”示范小区56个,引导物业企业争当“红色管家”。完善精准投入机制。市级财政每年投入5500余万元,落实每个社区30万元左右的党组织为民服务专项经费,投入社会公益服务资金超1.2亿元,通过公益创投、招投标等方式资助服务项目400余个。推动国有物业企业按“有偿承接、微盈不亏”的原则,接管小区基础薄弱、群众反响大的物管小区,全市12个国有物业企业接管近52%的老旧小区,并在电梯维保、消防设施改造等方面不断延伸服务链条。

二、当前基层治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社区管理体量与精细化管理需求不够匹配。社区规模方面,目前昆山超过3000户的社区有87个,常住人口超3万人的超大社区有2个,常住人口超2.5万人的有10个,常住人口超2万人的有21个,与上级“合理确定社区规模,不盲目求大”的要求存在差距,社会治理任务日益繁重,与精细化管理需求不匹配。特别是在疫情防控中,社区规模越大、居住人口越多,面临的防控压力越大,遇到小区需封控、管控时,常常会出现人员协调、工作安排不到位的情况。

(二)社区党组织统筹能力与基层现实需求不够匹配。社区党组织在统揽推进基层治理工作方面,主要依靠所在区镇扶持、共建单位支持。由于各区镇对社区党建重视程度不同,社区本身基础禀赋不同,致使社区党组织统揽工作的水平参差不齐。从实际运行来看,社区党组织统揽协调各方的抓手还不多,在参与共建单位工作考核、提出部门评优建议等方面没有被赋予充分的话语权,与职能部门之间更多只能靠相互打好“感情牌”来维持共建关系。部分党组织书记有热情、有经验、有魄力、会争取,就能够更好地协调和调动到资源,反之则很难取得明显的工作成效。

(三)社区队伍建设与高质量管理服务要求不够匹配。面对昆山全市超300万的管理人口总量,对照上级标准昆山市应配备社区工作者不少于5400人,实际配备约3650人,缺口超过1750人,社区治理力量严重不足。尤其社区处于基层第一线,客观上面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实情况,日常工作以完成上级交办任务和解决上门群众服务需求为主,导致社区工作者日常疲于应付,对社区工作、服务群众、发动群众的创新举措思路思考有限,举措不多。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面对复杂的管理形势、激增的居民诉求,应急处理、统筹协调等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

(四)社会力量培育与基层治理专业化要求不够匹配。经过政府各部门十几年持续不断的培育扶持,昆山市登记在册社会组织总量近千家,在苏州大市范围始终处于第一方阵。通过项目化购买服务方式孵化培育了一批公益服务类、社区治理类社会组织,服务质量及覆盖面逐年提升。但仍存在品牌型、枢纽型社会组织偏少,参与基层治理深度不够,个性化、专业化服务与社区需求和群众期望存在差距等问题。大部分社会组织规模小,专职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服务能力欠缺。等级组织特别是3A等级以上组织总量偏少,组织的品牌意识有待加强。

(五)复杂区域治理与整体高质量发展要求不够匹配。集宿区,特别是厂区外租赁类型的集宿区,存在多企业共用、多工种混住、人员户籍地复杂的特点,自治能力弱。目前昆山共有较大规模集宿区380多个,建筑总面积280多万平方米,包含宿舍6.8万间(套),最多可容纳32万人居住。多数脱胎于企业宿舍、公共物业、“打工楼”等,软硬件配套有限,无法满足当下管理服务需求,应对疫情等考验十分吃紧。集宿区治理模式较为简单粗放,多数停留在物业管理层面,集宿区治理的社区化、网格化、民主化程度不高,“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治理氛围还不够浓厚。

三、工作对策及建议

以推进高质量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根系工程”为抓手,聚焦基层治理短板弱项,坚持常态长效、不断发力,持续推动“红管先锋”项目提质扩面,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更强组织保障。

(一)细化治理单元,合理控制管理规模。优化调整社区规模。充分考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人口规模、管理幅度等因素,以社区内房屋套数作为基本标准,按2000-3000户合理划定社区规模。根据实际需求逐年拆分面积过大或人口过多的超大型社区。对于常住人口3万人以上的社区,2022年内全部进行拆分;对于常住人口2万人以上的社区,2023年内全部进行拆分。对常住人口5000户、1.5万人以上的社区,根据实际视情调整。细化网格设置。落实中组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住建部《关于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若干措施(试行)》(中组发〔2022〕2号)“每个网格原则上覆盖300~500户,管理服务1500人左右”相关要求。结合社区规模和力量配备细化网格划分,逐步实现网格划分达标率100%。在综合网格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专属网格规范设置,配备专属网格力量,加强对沿街商铺、九小场所及商务楼宇等监管薄弱区域的精细化管理。积极探索设置精微网格,按照每个精微网格覆盖100户的标准,持续推动网格精细化管理。

(二)完善组织体系,优化基层治理格局。持之以恒强堡垒。加强村(社区)党组织建设,以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常态化开展监督检查,持续摸排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加强村(社区)干部特别是“一肩挑”后党组织书记的监督管理,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加强日常监测,加大督查走访力度,常态化开展“四不两直”调研检查,运用“推磨式”互查、“交叉式”评议等方式,强化分析研判和预警通报,推进规范化建设。与时俱进促延伸。顺应以小区(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治理趋势,与时俱进优化完善组织设置,结合“红管先锋”重点小区建设,理顺小区(自然村)党支部与网格化管理的关系,综合考虑网格区域分布、居住人口、服务半径等实际情况,通过单独建、联合建、统筹建等方式,进一步调整优化网格党组织体系,推动组织触角不断向基层延伸。强化领导抓统筹。坚持“统”的理念和方法,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创新完善区域化党建体系,做深做实社区“大党委”、党建联盟等“整”的机制和平台,推动辖区内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与社区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赋予村(社区)党组织对挂钩联系单位、辖区内各类组织、条线下沉力量等一定考核权限,使村(社区)党组织真正成为有效引领带动、联结各类组织的“轴心”。持续深化“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创新“市场+国资”模式应用,推动社区、物管企业、共建单位等多主体同向发力,凝聚治理合力。

(三)打造先锋队伍,激发基层治理活力。职业化建强主力军。充实壮大社区工作者队伍,按照每万城镇常住人口不少于18人标准配齐配足社区工作者,按照就近就便、职住兼顾原则,合理分配使用好队伍资源。完善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优化“三岗十八级”薪酬管理机制,健全社会工作者持证上岗制度。创新开展“昆玉头雁·书记开讲”主题活动,深化新老典型帮带激励,定期举办“头雁竞飞”汇报讲演,推动优秀村(社区)书记“巡回上讲台”。建立健全基层干部培养培优机制,锻造适应新时代新任务的能力素养。制度化发展生力军。完善“在职党员进社区”常态化机制,运用大数据平台加强党员队伍管理,通过定期向所在单位通报报到履职情况,发掘选树一批好经验、好典型,推动每名在职党员每年至少至居住地参加志愿服务2次、解决实际困难1个,成为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熟悉、活跃在身边的“平凡英雄”。定期开展流动党员组织关系集中排查,引导带动更多流动党员发挥作用。团队化培育同盟军。加强骨干居民队伍培养,按照“平时说话有分量、群众工作善引导、关键时刻能调动”要求,通过“海棠先锋”员额制管理保持一支随时能用的骨干队伍,储备一批能够迅速转化的后备队伍,让工作对象最大程度转化成工作力量,持续优化“平战转换”机制。深入实施暖心聚“新”行动,突出加强对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外卖员、快递小哥等群体的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引导就近就便参加党组织活动,有序参与城市治理。

(四)加强资源统筹,提升服务供给能力。依托阵地集聚资源。优化以“海棠花红”三级党群服务体系为基层阵地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布局,按照每百户不低于30平方米标准,规范化建设配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加强小区(自然村)党群服务阵地建设。注重统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一体设置、融合使用,推动场所设施共用、资源力量共享,持续放大党群服务的集群和磁石效应。多方协同拓展资源。建立多渠道资金保障机制,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将社区党组织为民服务专项经费提升至每年30万元左右。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力度,积极培育发展和扶持一批实体运作的社会组织、草根社团,推动有条件的社团组建功能型党组织,把优质社会资源引入基层治理。引入枢纽式社会服务,推进区镇社会工作站和社区社会工作室建设,支持优质社会组织优先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服务项目。高质高效使用资源。全力推进一号能办、一窗快办、一网通办的“24小时不打烊”市民驿站建设,大力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认真摸排辖区资源种类,整合辖区内单位、职能部门服务资源,形成服务项目清单、活动资源清单,畅通资源发布、活动预告渠道,提高适配性、精准性、实效性,确保将资源效用发挥最大化。定期更新升级党建助企惠民政策,深化“一站式”“组团式”“门对门”等服务模式,持续打响“暖心党建·舒心服务”工作品牌。

(五)积极探索创新,加强复杂区域治理。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党建引领集宿区治理新路径,健全完善“五个一”工作体系,推动基层党建与集宿区治理深度融合。对于入住职工总数超过3000人的集宿区,考虑由区镇负责按照相关标准配齐管理力量,建立健全多方力量参与的集宿区联合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集宿区管理单位、入驻企业的主体责任,由各入驻企业派驻宿管员,指定楼栋长、楼层长、宿舍长等,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整合资源力量。借鉴吸纳社区“大党委”、区域党建联盟、城乡党组织挂钩结对等治理经验,推动集宿区产权单位、物业管理单位、入驻企业、属地板块联结联动,加强骨干队伍、专业力量、党建阵地、资源投入等统筹使用。整合各方社会力量,积极提升集宿区硬件设施,聚焦劳动保障、心理咨询、法律服务、卫生健康等集宿区职工普遍关注的问题,鼓励支持具有资质的企业机构、社会组织为集宿区提供金融、邮政、购物、家政、中介等便民服务,帮助解决“急难愁盼”。提升自治能力。建立健全集宿区议事会、共管会、联席会等协商议事组织及机制,坚持党建带群团,发掘一批党员能人、青年能手、志愿者骨干,团结带领入住职工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形成“人人有责、尽责、共享”的治理共同体。

江苏党建网推广标识.jpg

1671698624486370.jpg

【责任编辑: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