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sdjw.cn

当前位置:首页 > 干部工作 > 干部工作

察德辨才要准确把握三个“度”

来源:中共海安市委组织部作者:韩纬 2022-01-07 14:57

用人以公,方得贤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考察干部就必须练就识人“慧眼”,摆正鉴人“标尺”,把稳选人“船舵”,讲究全面客观公道,考出在重大是非面前敢于“亮剑”、在急难险重面前勇于“挑担”、在长征漫路面前乐于“俯身”的“硬核”干部。

聚焦政治素质,用“政治高度”检验干部成色。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围绕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方面,着力检验干部是否能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能否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能否抓好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能否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把现实表现考量在先,厘清干部“朋友圈”“生活链”“关系网”,把功夫下在平时,严格鉴定干部政治素质,精准刻画干部政治画像,将干部政治素质考核和激励奖惩、提拔任用相结合,用鲜明的“政治标尺”作为检验干部政治成色的“试金石”。坚持把制度规定挺在前头,强化内外监督,统筹结合《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规定,严防干部带病上岗、带病提拔。

聚焦实践导向,用“实绩厚度”衡量干部作为。坚持一线选能导向,重点关注有长期基层工作经验和一线战斗素养的优秀干部,特别是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急难险重任务中讲党性、有亮点、守原则的 “挑担子”干部,给踏实肯干、兢兢业业的贤者搭建“舞台”,让“躺平”无能、投机取巧的庸者跌落“高位”,推动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坚持专业选能导向,不但要考察到个人,更要从配优班子的高度出发,综合谋划班子人员结构,保证女干部、党外干部、年轻干部的合理占比,着力“十四五”规划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给在金融、制造、环保、大数据等方面有专门知识的干部“加分”,给在乡村振兴、招商引资、绿色发展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干部“点赞”。坚持发挥容错纠错机制,在把干部成绩单“晾一晾”的同时,切忌将改革创新中的“探索性过错”一概而论,更不能以偏概全,将有“过错”的干部“一棍子”打死,考察干部实绩既要注重短期亮点,也要考虑长远效益,既要守住“不容”红线,也要划清“可容”边线,对敢于跳出“舒适圈”的“想为”干部要鼓励,对唯唯诺诺、原地踏步的“观望”干部要提醒,实事求是考出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

聚焦群众口碑,用“干群温度”评价干部表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考察干部就是要考出接地气、好人缘、有温度的“服务型”干部。将基层实践经验作为干部选优“必备项”,基层干部是党最接近群众的干部,是群众直接接触最多的“大干部”,是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传播触手,经过基层锤炼、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往往能够把准群众真正需求和国家大政方针“脉搏”,往往能够众望所归、脱颖而出。将群众真实口碑作为干部选优“加分项”,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把群众口碑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参照,从群众的角度看干部,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求,群众口碑直接折射出民意导向,是对干部政绩、能力、德行、作风、廉洁等方面最直观的“晴雨表”。将民生工程建设作为干部选优“达标项”,干群温度能否“达温”、“升温”、“恒温”,关键是看做了多少群众认可的实事、解决了多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实现了多少关乎群众切身的合法利益,民生工程质量高低直接彰显了干部担当作为的深浅,考察干部就是要考出达民意、解民忧、暖民心的“公仆”干部。



三位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