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材料中的梅花社区党建品牌可以定为‘美梅与共’,因为.......”一场针对社区党建品牌设计的“沙场练武”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开展,这场“头脑风暴”是泰州市实施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工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社区工作能力素质,泰州市全面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管理,建设社区工作者培训中心,深入实施“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构建起优选精培、严管厚爱的全流程管理模式,有效促进了社工队伍的转型升级,取得了队伍更优化、活力更充分、工作上台阶的“叠加效应”。
抓培训赋能,破解“不会干”问题
“‘抓好城市基层治理’,最要紧的因素是人,最深刻的变化在人,最持久的活力源于人,关键在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基层干部队伍。为此,泰州市成立社区工作者培训中心,建立师资库、开发课程库,让系统培训、点单教学成为可能。”泰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两新”工委书记、党建办主任赵荣华说。
在社工培训中心建设上,泰州市聚合全市优势资源,面向全市范围精选优秀社区书记、资深专家、部门领导授课,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集中研究,减少建设投入。在社工培训中心日常教学上,注重“三个突出”:一是教学内容突出实操,课程内容针对实际问题、讲清楚操作方法、步骤、要领,请实践者来讲,让每一节都“接地气、冒热气”;二是教学形式突出实训,每次培训设计一个培训主题,开发情景模拟训练课程,确保每一轮、每一批、每个主题都有实训课程;三是教学效果突出实用,培训内容根据“缺什么就讲什么、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什么重要就重点培训什么”的思路做好课程设计,努力达到培训回去就会解决一些原本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能做好一些原本做不好的工作。
泰州市将社工培训纳入到全市干部教育培训计划,选树社区先进典型,挖掘优秀工作案例,用“书记讲给大家听”“身边事给身边人说”方式,围绕社区干部能力建设、基层党建、法制教育、社会治理等内容进行全覆盖、多方位培训。
抓日常培养,破解“提升慢”问题
为提升社工干部能力素质,泰州市实施“尖兵锻造”工程,重点打造社区工作名师和金牌社工两支尖兵队伍。在名师方面,选拔一批服务意识强,有经验、有能力的社区书记充实到社区工作名师队伍,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社区工作名师50人。
“作为一名刚入行的年轻社工,感觉群众工作的学问太大了,要学的东西真的很多,幸好有山丽娟书记的悉心指导,手把手带我熟悉社区情况、教我工作技巧,让我能够快速进入工作角色。”海陵区城西街道韵梅社区新任社工智霞说。泰州市组织开展社区工作名师“青蓝工程”,发挥社工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每名社区工作名师结对6-10名村(社区)“两委”成员,采取跟班学习、实践教学、交流演示等方式,推动实现“五个一”目标(锻造一支队伍、提炼一部方法、打造一个品牌、破解一批难题、形成一套成果)。目前32名社区工作名师已结对280名优秀社区工作者。
在社工队伍方面,组织举办首届“金牌社工”全科系列大比武,以赛促训,选树一批基干力量和“硬核”队伍,共产生了全科社工100人、金牌社工20人。
抓鼓励激励,破解“留不住”的问题
在待遇增长上拓展空间,优化“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设计,注重运用薪资杠杆,释放出管理导向,“‘三岗十八级’实施以来,街道党工委每年都会按照一定比例上调社区书记的薪资。”姜堰区罗塘街道(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纪小斌表示,“目前社区书记的平均月工资待遇(含考核报酬)在1万元左右,较之前上涨了一倍多”。
突出成长导向,对取得助理、中级、高级社工师的,每月分别按150元、300元、500元发放职称津贴;突出扎根导向,按工龄长短调增岗位工资系数,鼓励大家安心社工岗位,长期扎根、长期奉献。
在成长晋升上拓展空间,致力打破社工成长“天花板”,以镇街为单位,每年评选出排名前三分之一的社区,推动21名优秀社区书记“变身份”,享受专项事业待遇。
“我们畅通流动渠道,推动落实政策向基层倾斜、选拔任用从基层出发、教育培训以基层优先,不断拓宽社区党组织书记的成长空间,先后有4名社区书记提拔进入镇街领导班子,1名社区书记考录进入公务员队伍,有效提升了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的干劲和活力。”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党(工)组织部副部长沐桂峰表示。
在荣誉激励上拓展空间,建立完善优秀社工荣誉激励体系,每年开展“十佳社工”评选活动,推荐优秀社区书记成为先进典型,提升社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下一步,泰州市将依托社工培训中心,围绕现代城市、现代服务、现代生活要求,定期举办优秀社工示范培训、普通社工全员轮训、新进社工岗前培训,推动广大社工转理念、转作风、转习惯,积极探索社工职业资格认定体系,完善社工岗位绩效考核细则,实施社工职业素养考评,严格社工职业准入制度,以岗位管理的职业化推动能力素质的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