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组部、农业农村部、发改委等11个部门联合发文《关于同意浙江省海盐县等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拓展试验任务的批复》,常州市武进区获批2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拓展试验任务,入选数量居全省市辖区第一,其中一项为:探索更好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作用机制。近年来,武进区全面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多措并举建强基层组织、锻造基层铁军、完善基本保障,努力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堡垒,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创新组织体系,筑牢基层治理“压舱石”
坚持抓根本,向机制要效率,聚焦主责主业,优化组织设置,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打造“红盟矩阵”。深化党建共建,凝聚善治合力,大力实施“红盟聚力 先锋建功”系列行动,健全完善抓党建优治理工作体系。围绕基层治理中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环境提升等难点堵点,成立城市管家红盟、反诈红盟、天平红盟等党建联盟。其中,春晖红盟积极探索“党建+业务”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形成共建共治常态化工作机制,全力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相关做法被最高检点赞推广;“C湖红盟”围绕“两湖”核心区建设,组建法治安盟等六大支盟,形成236个优秀成果,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8万多件。推行“网格党建”。强化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全面推行“一网格一支部一阵地”建设。建立健全“党员义工365”“在职党员进村(社区)”“党员干部联系点”制度,深化“红网格”“红色物业”等建设,探索建立“党建触网、双网融合”的共治模式,在全区范围内涌现出一批为民实事。牛塘镇推出“红心蓝立方”党建品牌,通过分层分类创新打造“红心驿站”“红心客厅”“红心堡垒”等党建“微阵地”,逐步推动网格阵地全域覆盖,用网格兜住基层大小事。深化“抓管带”机制。创新建立“12345”工作法,推动网格长或网格员担任网格支部书记和党小组长,命名600户区级党员中心户、300位区级红色楼道长、100户区级先锋红商户。搭建村(社区)与驻区单位沟通桥梁,通过“4个双向”举措,推动民生事项办结率实现100%;推动各类主体参与治理,开展“三官一律”进网格、“左邻右理”“桑榆进基层 治理当先锋”等项目,形成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良性互动格局,开展各类服务600余项,群众满意达98%以上。
建强雁阵队伍,锤炼基层治理“主力军”
出台基层干部专业化体系建设“1+5”系列文件,聚焦“选育管用”全链条,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基层治理队伍。抓牢“善治”头雁。实施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区镇共管”,完善企业年金机制,2022年平均年收入达14.6万元。积极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轮训,开展“头雁论坛”“书记擂台”等主题活动,打造“善治讲坛”,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蒋健、百名示范村书记季文斌等乡村“治理名师”走上讲台,解读治理举措、分享善治经验,浓厚了干事氛围。打造“善治”队伍。区镇村三级联动推进“青蓝工程”,全面实施“定制村干”“戎装兴村”等工程,动态储备100名优秀年轻干部。建强用好阳湖村干部实训基地,实体化运作“基层治理”理论、培训、实践“三大中心”,根据基层工作要求和治理难点堵点,针对性地开展法律知识、集体经济、矛盾化解等领域的专业培训,较好提升基层干部专业化能力水平。凝聚“善治”合力。加强新兴领域党的建设,率先成立全省首个“小哥”党校,挂牌成立全市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有关工作得到省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相关经验被《人民日报》《江苏组工信息》刊载。成立快递物流等6个行业党委,推动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南夏墅街道组建“南蜂轻骑”,打造“南新服务”矩阵,引导外卖小哥开展爱心采买、敬老助残等志愿服务,切实将治理对象变为治理力量。
优化服务供给,锻造基层治理“红堡垒”
坚持人民至上,把服务群众、造福人民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优化服务供给,满足人民所需所盼。深化阵地赋能。构建“武进红印”认证体系,“两带三圈”规划初步落地成型,334个存量阵地纳入编码管理,累计投入超千万元,西太湖党群服务中心等23个重点扶持项目建成投用。实施党群阵地“五亮五优工程”,紧扣“15分钟服务圈”布局,提档升级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65个,为群众打造政策咨询、协商议事、解决矛盾等一站式全周期菜单化服务。累计发布各类服务项目5.8万个,服务超28万人次。提供优质服务。创新“五体联动”治理体系,以全域思维推动党建工作与基层发展深度融合、有机统一,涌现出一批基层治理亮点工程。洛阳镇推广文明积分,全面整合文明城市建设、城镇长效综合管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项工作内容,通过“表现换积分,积分兑奖励”等方式,激励群众主动参与基层治理。湟里镇葛庄村打造“击鼓议事堂”,让村民遇事找法触手可及,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相关做法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常态化落实“到进访”,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双联双服务”等行动,围绕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领域,走访群众27万户近130万人,解决问题800多件。加大资金保障。用足用好每年300余万元的城市社区为民服务专项资金,不断优化资金拨付流程、筑牢资金监管防线,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统筹省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和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用于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升、村集体经济组织补助等项目,为进一步优化基层治理、增进民生福祉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