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sdjw.cn

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党建 > 基层党建

张家港:激活神经元 促进微循环 打造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样板

来源:张家港市委组织部 2022-10-24 14:42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近年来,张家港市坚持先立后破,强化政治担当,把准改革方向,紧扣时间节点,分步有序推进,在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资源服务下沉、提升编制使用效益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打造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张家港样板”。

1666686813847007.png

理顺县域三级关系,筑牢基层治理总架构

(一)先立后破,构建“三层五柱”基层治理架构

张家港市把理顺市镇村关系作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先手棋”,高站位谋架构,前瞻性理职责,一盘棋定格局,搭好基层治理总架构。市级层面聚焦统筹指导。依托市级党建、政务服务等领导小组高位推动资源下沉,在市镇村“三个层面”,夯实党建、审批、执法、网格、指挥“五大支柱”,构筑起“三层五柱”基层治理架构。市级领导小组协同指导,将改革由“单兵作战”转向“兵团会战”。镇街层面聚焦任务落实。镇街综合设置7-9个职能机构,构建扁平精干高效的运行体系,并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改革领导小组,牵头抓总、推进任务落实。村(社区)层面聚焦赋能一线。成立村(社区)红堡阵地、全科社工代办点、综合执法工作点、网格管理联动工作站、指挥调度点等阵地,将“五大支柱”的资源力量下沉一线,贯通基层治理“毛细血管”。

1666686883519404.png

(二)平战结合,健全“上下贯通”应急管理体制

张家港市围绕健全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体制,坚持市镇能力联动、平战管理结合,持续强化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一是强化“平时”能力建设。在镇街综合行政执法局挂牌设置应急管理局,并配备至少5名在编人员重点从事应急管理工作。指导镇街对照《职责任务清单》等文件,细化市镇工作衔接,织密“平时”应急管理网。二是完善“战时”预案体系。以市级出台的气象灾害、防汛防旱等应急预案为基础,镇街结合实际构建“1+13+X+Y”预案体系(即1件总体预案+13件共性预案+X件个性预案+Y件村社区现场处置方案、生产经营单位预案)。市级部门指导镇街开展应急演练并不断优化预案,提升全域应急处突能力。三是健全“平战结合”指挥体系。镇街依托集成指挥平台,开发应急管理、疫情防控、防洪防汛等模块,强化日常管理功能。将预案植入平台,可根据事件类别一键启动,将应急任务第一时间发送至相应人员,提升基层处突速度和效率。

(三)重心下沉,优化“条块结合”的属地管理模式

在水利、动防等机构及农路管理职能下沉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市镇权责关系:制订《关于进一步推进市级部门派驻机构属地管理的实施意见》,赋予基层对驻镇人员考核评价和人事任免建议权,调动人员积极性;建立健全《张家港市“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厘清市镇职责边界;建立“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依托市镇两级指挥中心,引导各部门主动发现、快速应答、积极反馈。

1666687000428752.png

提升编制资源效益,激活基层改革源动力

(一)创新编制“三池”管理,提升基层用编效益

机构编制资源是重要的政治资源、执政资源,如何利用有限的编制资源激活基层改革,关键在于挖潜增效。一是底数存量摸清,建好“编制池”。开发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用编管理全程网办,人员调整实时更新,摸清机构编制底数。二是满编动态管理,建立“周转池”。破除编制“部门化、私有化、属地化”观念,回收市级事业单位空编计入“周转池”额度,按照“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周转使用”方式,满足“工作量增大或5年内有在编人员退休”条件的满编单位,可申请使用“周转池”编制,5年内回收相应员额。三是重点领域倾斜,建强“人才池”。从回收编制中拿出270名,组建“人才创新创业发展中心”,定向招录“双一流”等名校毕业生,选派到重点岗位培养锻炼,视培养情况调入相关单位,提升用编效能。目前,已有36名“人才池”干部下沉镇街。坚持“减上补下”,核增各区镇事业编制共186名。2020年以来,共招录镇街公务员83名,下沉执法人员206名,切实推动编制资源倾斜一线。

1666687211541253.png

(二)优化条线架构体系,厘清市镇工作职能

按照构建简约精干组织架构要求,镇街实行大部门制,除综合行政执法局设置片区执法中队和法制审核等科室外,其它局室不再设置科室,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待遇、晋升一体考虑。同时,根据工作实际梳理整合镇街职能局室的业务条线,形成与市级部门对应的职能架构图,明晰条线工作对应关系,进一步理顺镇街与市级部门“一对多、多对一”工作机制。

(三)借助数理模型分析,调控镇街用人规模

为科学控制财政供养人员规模,对镇街财政供养人员规模进行研究,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内部管理等因素,采取无量纲化处理方法,分析镇街地区生产总值、“四上”企业规模、面积及人口、可量化工作任务等数据,探索人员规模的合理测算模型,计算“总量红线”(参考东莞市《关于严格控制和逐步压减镇街财政供养人员的指导意见》要求“80%以上镇街人员经费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30%以内”),制定削减计划,今年预计核减人员61名。同时,分类测算条线人均工作量,供镇街参考,鼓励加强内挖、定岗定责,探索更科学有效的内部人员配置模式。

1666687161726350.png

发挥牵头引领作用,当好基层改革引路人

(一)发挥党建引领“定盘星”作用

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全过程、各方面,把稳基层治理“方向盘”,将体系化推进体制改革工作纳入市委深改委工作要点,明确市镇任务,强化改革协同。各牵头部门组成“党建为核、聚力集成,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党建项目联盟,推动改革举措贯通基层“毛细管网”。各镇街将改革作为党的“头号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同时,发挥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头雁”作用,搭建“书记讲给书记听”“先锋擂台”等培养平台,打造精党建、善治理的基层领路人,今年,张家港市被列为全省基层干部专业化建设试点。此外,各镇街按照“一镇一品”要求打造“五谷丰登”“五新吾行”等改革品牌,亮点做法全域复用,持续扩大改革整体成效。

(二)发挥主管部门“领路人”作用

由市委编办牵头,协同各部门定期上门排摸堵点,将实地指导贯穿改革全周期。启动阶段,实地指导镇街审批大厅、指挥中心的软硬件建设。推进阶段,各主管部门围绕改革重点,采取线上线下结合、跟班学习、联动高校专家等方式,组织常态化培训,做到“扶上马、送一程”。为使赋权事项更契合镇街实际,结合走访调研、镇街需求及办件数量,调整各板块权力事项,形成一般乡镇359项、经济发达镇788项两类清单。在指挥平台建设过程中,坚持“市建镇用”,集约建设市级母平台,并向镇街开放子端口,节约资金的同时,避免重复开发、形成数据孤岛。根据上级及周边出台的经济发达镇改革配套支持政策,组织市级部门拟订符合本地实情的支持政策文件。

(三)发挥制度统领“压舱石”作用

制度建设是实现改革举措常态化、长效化的根本保障,张家港市通过总结成功经验,持续完善制度建设,不断巩固改革成效。推动审批服务标准化,出台《区镇政务服务工作要点》,明确“一网通办”“综窗改革”“同城通办”等方面工作标准,深入推动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整体质效。推动综合执法规范化,制定《行政执法争议协调办法》等15项制度文件和《综合行政执法相关文书示范文本》等12项业务指导文件,全域推行服装、标识、文书、平台录入、装备设施、案卷标准、培训内容、考核规则、裁量标准、执法流程“十统一”,并推行“一案一卡”制度,在立案阶段发放监督卡,注明执法人员信息与监督电话,同步推进内部建设和外部监督。推动网格管理精细化,梳理印发《入格事务清单》,明确隐患排查、矛盾调解等59类工作职责。建立激励机制调动人员积极性,针对近3年考核2次以上优秀的网格员,开设区镇机关自用人员、村(社区)干部定向岗位,3年来共75名网格员打通职业晋升“天花板”。推动指挥调度智能化,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引领下,持续出台《张家港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持续优化市镇指挥平台功能。印发《张家港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部联席会议制度》等9份文件,镇街参照执行,全面畅通市镇两级指挥调度日常运转。

1666686910539157.png

强化监督反馈机制,畅通基层治理微循环

(一)健全“两清单一指标”改革任务落实机制

以分工合理、标准清晰为导向,创新制定印发《张家港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市级部门任务清单》《张家港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镇街任务清单》和《张家港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监测指标》,锚定改革“总任务”,将具体任务“分田到户”。同时,强化跟踪问效,根据上级最新导向,动态调整任务清单及监测指标,持续推动改革任务在基层“落地生根”。定期“四不两直”赴基层排查问题,列出限时整改清单,逐一督促指导镇街整改。

(二)启动“三色管理”机构编制效能评估机制

实施机构编制效能评估“三色管理”项目,对各区镇、党政群机关及其下属事业单位等开展调研评估,着重调研镇街机构设置、编制职数、职能运转等5个方面情况,形成“一份文件、两个报告、三项清单、四张表格”为主要内容的机构编制档案,并将评估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机构编制执行”绩效监测内容,实行分类管理:效能较低的单位亮红灯,核减编制或一定期限暂停办理机构编制事项;效能一般的亮黄灯,给予观察期,期内冻结增编、用编申请;编制使用效能较高的亮绿灯,重点倾斜编制资源,形成编制资源由低效向高效流动集聚的良性循环。

(三)强化“有的放矢”的绩效考核机制

张家港市把绩效考核作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指挥棒”,将规范执行机构编制规定、认真落实基层管理体制等工作纳入全市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条目式细化任务,明确扣分权重,以进度动态监测机制、权威发布通报机制、奖优罚劣兑现机制,引导基层更加合理设置职能机构、规范使用编制职数、动态更新权力清单、协同优化体制机制。此外,每年定期对全市事业单位法人进行“双随机 一公开”监管抽查,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业务活动和内部管理。


【责任编辑: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