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组织2015年迎来党建“春天”三年后,商会党建亦主动“破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社会组织特别是各种学会、协会的党建工作,大多没有真正破题”,强调“要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全面增强党对各类各级社会组织的领导”。
商会是民营企业最为集中的社会组织。2018年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推进商会改革,培育和发展中国特色商会组织。然而,与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相比,商会党建工作较为滞后,难以有效引领和促进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发展。加强商会党建,需要破解哪些瓶颈难题,有针对性地把脉施策?近日,记者多方探访省内商会,寻找问题所在。
“两个覆盖”推进难
“从现在的管理体制上看,尚未九九归一。”省总商会党委有关负责人说。
商会是松散的社会组织,入会自愿、退会自由,一般分为行业商(协)会、地域性商会、综合型商会三种类型。各商会运行状况参差不齐, 加上管理体制未理顺,流动党员占比较高……导致商会党组织组建难度大,党建工作推进缓慢。
2018年以来,省、市两级全部建立了总商会党委,95个县(市、区)有31个成立了商会党建领导机构。但县(市、区)工商联所属商会党建工作,有的是组织部门管理,有的是民政部门管理,有的是机关工委管理,有的是属地管理,条块分割、多重管理、责任不清的现象严重。有的商会成立党支部时,3名党员是“凑”齐的。有的商会党组织反映,部分上级党组织对商会党建指导仅停留在挂靠关系上,还未真正落实到“神经末梢”。
采访中,江苏省福建商会党支部告诉记者,商会正在申请成立覆盖江苏各地福建商会的省级功能型党委。这个“全省覆盖”的想法,利于抱团发展、加强“四好”商会建设,但囿于管理体制、党组织设置等限制,目前很难实现。
政治建会是商会发展的“根”和“魂”。但商会党组织建设先天不足、党组织关系转接难、党员意识淡薄等现状,倒逼商会党建要破除传统思路、因“会”制宜,大力提升“两个覆盖”的质量和水平。
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
商会党组织成立后,党建工作如何开展,如何界定与商会领导层之间的关系,有效激发党员活力,确保党建工作有地位、有作为,是商会党组织亟待破解的难题。
从党组织功能定位看,仍存在“模糊”意识。有的商会领导层对商会党建工作认识不足,认为党建务虚,与业务关联不大。有的书记不能很好把握“主角”“配角”的关系,没能把“把方向、议大事、促落实”具体化、落到实处。
从党组织发挥作用看,有的商会“建支”破题后,党组织活动、发挥作用、影响力均停留在较低水平,基本处于有“组织”无“活动”状态。有的商会党支部发现会员中受西化思潮和社会大环境影响,普遍抱有“在商言商、利益至上”观念,存在缺乏诚信操守、违法违规经营等情况,对党支部书记的专业素养及党支部党建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据记者观察,大多数商会党建活动仍是学习文件、外出参观、公益活动“老三样”,不仅形式单一,且与商会工作、行业发展黏合度不高,这种“党味不浓”的活动也助长了“轻党建”的倾向,影响了商会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
党建工作缺乏基础保障
“会费出一点,会长赞助一点,党员自掏腰包一点”,这“三个一点”是商会党建经费的临时解决方式,也是商会党建工作缺乏制度性保障的缩影。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各地对商会党建基础保障不够,支持力度较小,全省仅有苏州市设立了专项党建工作经费。在会费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党建经费主要依靠企业赞助或会长本人支持,有的商会党支部每年能筹集到近百万经费,有的连日常运维都难以维系,一定程度影响了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
目前,多数商会党组织日常运行依靠商会秘书处,虽然利于党建与会建相融合、双促进,但专职党务工作者很少,大多没有党务工作经验。党组织书记以退休干部居多,同时兼任秘书长、副会长等其他职务,事务繁忙,对商会党建如何开展缺乏深入思考。记者看到,不少商会办公场所是租赁性质,或由会长企业支持,空间有限,很难开辟专门场所开展党建活动或打造党建阵地,但基层书记普遍洋溢的爱党爱国热情又让人心生敬佩。
江苏省工商联家具装饰业商会党支部书记冯建华,这样为商会书记“画像”:“一是热心为行业服务的人,把会员当作亲人;二是能协调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把为企服务做到实处的人。”
正因如此,建设一支过硬的党务工作者队伍迫在眉睫。有书记建议,目前“两新”党务培训多面向非公企业等实体型党组织书记,往往忽略了商会功能型党组织书记,实际上,他们更加急需解决本领问题,为党建工作和商会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持。
“商会党建重在价值引领。”采访中,许多商会负责人不约而同地对记者说。松散的商会,只有坚持政治领航,把民营企业家凝聚在党的周围,团结在紧密的经济链条上,才能强力发动“红色引擎”,助力一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这是建设中国特色商会组织的政治保证,也是彰显党建活力的基层党建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