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福街道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不断延伸服务触角,丰富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基层“三整合”改革实践走深走实。街道行政审批局(为民服务中心)紧扣“15分钟医保服务圈”示范点建设标准与要求,以硬件提档、软件提质、动态提能、服务提效为抓手,依托“1个街道为民服务中心、32个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2个农商行”为服务载体,持续扩容医保惠民的“朋友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办事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第一时间成立常福街道医保公共服务“15分钟医保服务圈”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多部门共同商议确定《常福街道医保公共服务“15分钟医保服务圈”示范点建设方案》。加大部门间统筹协调力度,确保创建工作重点部门全参与、其他部门共议事,通过定期会商解决试点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形成工作合力。
硬件提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政务大厅功能区建设,规范统一设置医疗保障品牌标识,进一步优化大厅标识标牌的设置,让前来办理相关事宜的群众可以一目了然。加强人工志愿者的服务和引导,更好的服务好办事群众,特别是加强对老年人、视障听障残疾人等群体的引导和服务。自助服务区配备全自助服务一体机,并提供24小时自助服务,实现群众的自助办理。
软件提质,规范政务服务体系
明确岗位职责,完善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承诺制、综合柜员制、信息公开和责任追究等规范制度。结合街道实际,将与服务对象密切相关的高频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街道、村(社区)二级服务网点办理,对医疗保障经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进行公示,公开咨询和投诉举报电话,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动态提能,延伸拓展服务渠道
动态管理本区域参保企业、参保人员、困难人群等基础信息,根据服务对象的业务需求,提供主动性医保经办和跟踪管理服务。通过与新市民管理中心等部门进行信息共享等方法,掌握本街道区域内新市民的情况,及时做好相关的医保服务。推进“医银通”项目,把银行网点拓展成为医保业务办理的便民服务点。
服务提效,提升便民服务水平
完善“适老”智能服务,围绕解决老年人和弱势群体移动端不会办、不能办,推进线上线下配套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全科社工与网格员作用,通过现场帮办代办等方式,方便不能上网的老年人和弱势群体办事,解决基层群众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为了确保防疫和服务联手抓两不误,聚焦疫情期间群众办事的难点堵点,推出“福务生•帮你办”特色服务,代办专员主动靠前,最大程度的避免“跑空腿”现象。
推行“弹性服务”工作制,以“主动适应群众服务需求”为出发点,积极推行延时服务、错峰服务、容缺受理、绿色通道等弹性服务举措,打好服务“时间差”,合理解决群众由于时间关系办事难的问题。
常福街道行政审批局(为民服务中心)将以“15分钟医保服务圈”示范点建设为载体,进一步优化医保公共服务建设,加快健全完善医保经办服务体系,推动医保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解决医保公共服务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使广大参保单位和人民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