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县按照“党建引领、抱团服务、共建共享”原则,探索实践流动党员党组织党建联盟模式,构建起全区域统筹、全方位联动、全领域融合的流动党员服务和管理体系。
构建服务老乡新模式。将原本不同隶属关系的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整合成紧密型党建共同体,为老乡解难救急、撑腰说话,全方位服务和凝聚家乡群众。联盟内部实行轮值制,按季或按月由一个成员单位作为轮值单位,负责牵头策划、组织开展共建活动。每个月26家成员单位轮流作为组织单位,确定每月20日召开联盟大会,集体商议流动在外人员创业就业、法律服务、医疗保障等事宜。制定服务老乡基本准则,通过入户走访、电话询问、发放传单等形式征求流动党员和在外创业就业人员的服务需求,根据联盟成员单位的服务资源和服务内容协商确定服务项目。党建联盟吸收流出地司法局、人社局、医保局等10家后方服务单位和流入地社区党委、园区党工委等5家配合党组织,覆盖灌南县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11个、驻外流动党员联系点30个、党员3000多人。
凝聚服务他乡新合力。将党建联盟活动覆盖延伸至社会组织、商务楼宇、工业园区等在外党员集中地,引领在外人员扎根城市、服务他乡。坚持统筹管理成员单位党组织和党员,通过互帮、互学、互促等方式,互学经验、互鉴教训、互通信息、共转理念、共谋思路、共提能力。开展“双向体验、立体成长”活动,让不同成员单位党组织组织党员互相交流、跟班体验,开阔视野,提高技能。统一规划布局,根据现有基础资源、管理水平、居民需求、党员特性等实际,引导各成员单位党组织建立服务项目清单、需求意向清单和共享资源清单等3项清单66个项目,定期更新。各流动党员党组织实行“双报到”机制,至少与1个流入地党组织建立共建关系,每名流动党员至少到1个流入地党组织报到,帮助流入地在活动阵地建设、后进党组织整顿提高、服务居民等方面出谋划策。
集聚服务家乡新动能。发挥党建联盟连点成线、画线成片的辐射效应,助力人才回流反哺家乡建设。“组队”回引能人英才。全面梳理经商、销售、服务、技能等人才,建立“在外人才库”,实行“1+3”机制,即1名党员对接服务3名在外能人,为家乡发展储备充足人才。设立返乡创业服务吧、人才回引工作站,与各乡镇乡村振兴人才党支部建立常态交流机制,开辟在外人员回乡发展绿色通道,动员流动党员担任联络员和带头人。“搭伙”助力富民兴村。设立流动党员党组织党建联盟助力富民兴村基金,建立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与经济薄弱村挂联帮扶、流动党员与低收入户结对帮扶机制,推动各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每年为家乡兴办一批惠民实事。“抱团”牵线项目产业。聘请在外有成党员担任项目“牵线大使”,引进农业、工业项目近60个;建立家乡特色产品推介平台,建成“七叔特产”等销售和展示网点8个,举办集中宣传展销活动22次,销售金额达34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