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在射阳县四明镇通洋街东首的千亩日光大棚“党建+致富工厂”高效农业园区,通洋港居民李明龙承包种植的西葫芦大棚内,几名工人正用手推车运送有机肥、铺设地膜、点花、浇水,他们都是来自周边的当地农民。
“自从镇里把‘党建+致富工厂’日光温室大棚建到家门口,许多周围的农民在‘工厂’里干活挣钱。上下班时间自由,工作轻松,又能照顾到家里,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土地流转出去的钱,再加上在‘致富工厂’上班挣的工资,一年收入有四五万。”正在干活的塘东村村民戴启平高兴地说。
近年来,射阳县四明镇党委政府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增强党支部服务力、创造力、引领力,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倾力打造“党建+致富工厂”乡村振兴模式,做到哪里有村庄,哪里就有致富工厂,党建力量的触角就伸到哪里,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文明村有悠久的食用菌培育历史,该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由组织部门牵头,成立食用菌协会,举办食用菌技术培训班,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经过几年的发展,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食用菌生产“车间”。步入了乡村振兴的快车道,许多家庭盖起了小洋楼或在县城买了房子,是全县第一个装上路灯的行政村,成了名副其实的“文明村”。目前,文明村的“党建+致富工厂”已辐射至全镇5000多户10000多人在育菇,每年投料量十万吨左右,每年纯赚5个亿。不仅富了一方人,还使该镇成了全国闻名的食用之乡。
按照“项目到村、政策到户、岗位到人、致富到家”的要求,四明镇先后探索出厂房式、居家式、合作社式、`互联网+’式、家庭农场式、生产大户式和企业式等7种建办模式,促进党建+致富工厂多渠道、多方式发展。
四明居委会人多田少,该居委会成立了射阳县广富草编专业“致富工厂”,利用引资购进80台草绳机,分发给80户经济较弱农户,一般每户每天可编织草绳100多公斤,收入100多元,他们说:“自从领了草绳编织机,从事草编项目,把‘致富工厂’建在了家里,我们就有希望了,不等不靠自己就能挣钱。”
四明镇引导和鼓励福万家等有条件的企业进镇入村安营扎寨,利用集体闲置土地、房屋等创办“党建+致富工厂”,吸纳低收入村民进企业务工。在福万家上班的沈广红说,“我们这些50多岁没技术又要顾家的人,也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增加收入过上富裕的生活。”
该镇党委政府还不断谋划工作特色,提升工作质效,大力倡导“致富工厂”进村头,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在建华、通洋港村居委会发展2000亩果蔬农业园,主要种植西葫芦、有机葡萄等特经作物,在四长线、射四线、陈通线发展食用菌、苗圃、反季节美人白萝卜、菱角等,打造三大高效农业产业带,近百个创业致富基地,让近万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在家里就能拿工资。真正做到“致富工厂进村头、群众致富有奔头”。
目前该镇建起党建+致富工厂一千多处,涉及食用菌、草编、纺织服装、渔网加工、药材、大蒜种植加工、生产制造、机械修配等。“党建+致富工厂”夯实了基层基础,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群众致富的乡村振兴道路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为推动四明镇镇高质量发展凝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