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sdjw.cn

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党建 > 基层党建

淮安市淮阴区:“党小组之家”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来源:淮安市淮阴区委组织部作者:毛丹丹 郭文献 陈经纬 邵伟程 纪 律 2022-04-11 10:23

[动因]  触角下探打造“红色基点”

0001.png

1月21日下午,淮安市淮阴区王家营街道北桥社区广场上,正在举行“红色家园”先进典型表彰大会,受表彰的党员们胸前的大红花鲜艳夺目,佩戴的党员徽章熠熠生辉。

“自从创建民事调解型‘党小组之家’后,很多社区矛盾在萌芽状态就被化解,许多难题迎刃而解,这可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他们理应受到表彰。”北桥社区党委书记潘红梅激动地说。

党小组虽然不是党的一级组织,但对党支部来说,许多工作要通过党小组来落实。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的党小组成了空架子,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党小组是基层党组织的‘神经末梢’,但以往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建立的党小组,往往人数太多,活动难组织。而党员中心户点多人少,相对党小组而言组织力不强。因此,针对农村党员年龄偏大、居住分散、日常管理难、联系群众尚有距离等实际情况,我们适当调整党组织的规模,建立更接地气的‘党小组之家’,打造基层党组织的‘红色基点’。”淮阴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党建办主任成杰介绍了“党小组之家”的创建初衷。区别于党员中心户,“党小组之家”更加凸显“家”的温馨感和“拉家常”式的灵活性,改变了定时定点的党群议事传统模式,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

2020年年初,淮阴区以深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改革为抓手,创新建设五型“党小组之家”,着力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以“小联动”推动“大治理”,构建形成党委连着支部、支部连着“党小组之家”、“党小组之家”连着党员、党员连着群众的“红色链条”,推动党群活动常态化、基层治理网格化、为民服务一体化。

“推进‘党小组之家’建设,是破解农村社会基层治理的创新之举和务实之举,有效构建了党群互助互建的工作模式,形成‘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良好局面。”淮阴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延峰一语破的。

[做法]  党群议事激活“神经末梢”

0002、.png

0003.png

“党员走在前,工作就不难。”在三树镇四门闸村老党员张广友家的院墙上,这句标语格外醒目。张广友是四门闸村第一党支部第二党小组组长,他将自家庭院改造成“党群议事亭”和“党群议事长廊”,搭建起村里党群议事的新舞台。

按照“居住相邻、从业相近、易于集中、便于活动”的原则,淮阴区综合考虑党员数量、年龄结构、分布情况、现居住地和从事行业等因素,优化设置创业富民型、民事调解型、扶贫济困型、村务协管型、村企联动型等五型“党小组之家”,做到老中青党员和流动党员优化编组、高效互动。

“我们充分尊重个人意愿,在党小组长、‘五星党员户’住所或‘红色物业’示范点设立活动阵地,按照‘一面党旗、一块标识牌、一扇初心墙、一组书报架、一个资料柜、一本民情日记’的‘六个一’标准进行打造,活动阵地可供党总支所辖党小组共同使用,让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成杰介绍说。

过去,党小组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如今庭院版“党小组之家”成了村民议事的活动基地,大家围坐在一起拉拉家常就把矛盾纠纷化解了。“土地流转时,一户村民的两亩地夹在中间拒绝流转,通过党员开导、群众商议,最终以调田的方式化解了矛盾。”在张广友眼里,“基地”虽小,作用很大。

“‘党小组之家’帮助村里化解了不少矛盾,这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搞发展,如今藕虾种植养殖产业如火如荼,带领全村走上了致富路。”四门闸村党总支书记高刚高兴地说。

淮阴区专门出台《“党小组之家”创建实施方案》,重点对党小组长选任条件、选任方式以及“党小组之家”活动议程进行规范,做到流程可控、成效可评。截至目前,已打造896个“党小组之家”,其中89个通过“达标型”区级验收。

走进长江路街道营北社区葡萄路支部第二党小组组长张建国家,“党小组之家”的牌匾悬挂在大门上方,小小会议室的墙上张贴着党小组的19名党员姓名和联系服务群众的名单。在“党小组议事安排表”上,2022年1月份看望困难群众的事项已经办结,满意度评价为“满意”。

“‘党小组之家’以党员为主体,每期活动邀请‘两代表一委员’、法官、片区民警等参加,不仅组织学习大政方针,还商议解决家长里短,可真不容易。”张建国深有感触地说。

淮阴区规定,每个“党小组之家”需明确1名挂包乡镇领导或驻村干部担任监理员,村(社区)“三大员”至少挂钩联系1个“党小组之家”,强化工作指导和党建督导;每个“党小组之家”设党小组长1名,就近联系3至15名党员,组内党员分别联系若干群众,实现支部、党员、群众互联互动全覆盖,有效调动基层党员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开设“家事发布”“家话直说”“家长里短”等专栏,对“党小组之家”讨论事项按月进行发布,适时提请党群议事会和村(社区)“两委”班子研究,提高村级民主议事决策水平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放大“一组带一片、一片带一村”的示范效应。

“群众自己的事情,让群众自己商量着办,办不了的,报给村里办。‘党小组之家’具有服务范围小、结构设置活、联系群众紧的鲜明特点,犹如一个个鲜活的‘红细胞’,让基层党员有了广开言路的平台和机会。”长江路街道组织委员柏璐说道。

为确保“党小组之家”工作落到实处、发挥作用,淮阴区坚持量化考核与定性评价并重,出台《“党小组之家”创建考核评价细则》,按照“绿色之家、橙色之家、红色之家、蓝色之家、金色之家”五个类别明确创建标准和考评责任部门,聚力打造连点成线、示范成片的五型“党小组之家”,为镇(街道)党(工)委抓党建促发展蓄势聚能。同时,采取党建督导、日常抽查等方式,对“党小组之家”运行质效及党小组长履职实绩进行动态考评,考评结果作为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评价依据。

[成效] “家”文化汇聚红色动能

0004.png

“党小组之家”既是村级党组织的“小当家”,更是人民群众的“大管家”。随着各镇街打造力度的不断加大和社会治理“红利”的充分释放,“党小组之家”极大地促进了党群关系和谐,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党小组之家”实行一月一主题、一月一评议,及时将老百姓关心的村级重大事务、财务支出、信访难题甚至家长里短、邻里纠纷带到小组,交给党员民主评议、集体会商解决,有序引导党员群众关注村级大小事和百姓冷暖事,涵养了“进一家门、成一家人,说一家话、干一家事”的“家”文化。

 淮阴区常态化开展党建督导、日常抽查等工作,加强对“党小组之家”的实务辅导,引领广大党员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和融入城市小区治理,逐步提升村级民主议事决策水平,切实让基层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更畅、参政议事的政治觉悟更高、党群干群的情感纽带更紧。

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河长制等村级中心工作融入党小组活动,实现党建与发展同频共振。截至目前,党小组围绕村级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提供“金点子”168个,领办或合办富民项目56个,募捐爱心助学、扶贫助困13.8万元,解决民生难题2200多个,以点带面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工作全面达标。

 “以五型‘党小组之家’创建为抓手,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既把‘关键少数’作为关键来抓,又把‘绝大多数’作为大头来管,以党员‘关键少数’带动群众‘绝大多数’,以微服务疏通基层社会的‘毛细血管’、改善基层社会‘微循环’,增强基层治理的弹性和韧性,画出乡村治理最大同心圆。”张延峰道出淮阴区“党小组之家”工作的实践逻辑。


三位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