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sdjw.cn

当前位置:首页 > 先锋评论 > 先锋评论

赓续“两弹一星”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

来源:中共宿迁市宿豫区委组织部作者:唐岩岭 2022-03-23 17:45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而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更是影响深远,是一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大青年要继续弘扬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在接力奋斗、建功立业中凝聚起奋进伟大时代的磅礴力量。

去赓续为国而生、为国而亡的爱国情怀。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钱三强等一批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科学家,冲破重重阻碍,汇聚到一起,他们几十年如一年的艰苦创业、攻坚克难,是有志青年对于家国天下的大爱。是选择此生幸生在华夏,来世还做华夏人的无数个“邓稼先”把国家融入血脉,成为个人的自觉选择,不求闻达、不计报酬、不讲条件,把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作为个人追求的第一目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们看,这江河湖海的每一座桥,崇山峻岭间的每一条路,万里高空驰骋的每一架飞机,浩瀚星河遨游的每一个卫星和飞船,这些,是一代一代先辈的知耻而后勇。没有无缘无故的兴旺,也没有未因未果的衰败。今天的成就,是先辈们用血与汗换来的繁荣。

去赓续坚韧不拔、逆势而上的登攀拼劲。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在党中央统一部署、统一领导下,全国先后有26个部(院)、20多个省区市,包括10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抽调精兵强将参与“两弹一星”研制,集中攻关。短短十余年时间,“两弹一星”从构想变成现实,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科技高峰征途中创造的壮举。为了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一些人的生活曾是那样艰辛、那样忍耐、那样奉献、那样悲壮。正是这些人那段难忘的人生历程让我们实现了强国之梦。泱泱华夏,从不弱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人民也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欺负、压迫、奴役我们,谁妄想这样干,必将在14亿多中国人民用血肉筑成的钢铁长城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去赓续隐秘伟大、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一弹平一城,千里不留行。此时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倘若没有离家28年,再见已是诀别的邓稼先;倘若没有飞机失事前的最后一件事,用生命保护机密文件的郭永怀;倘若没有更名换姓17年,为祖国事业错过诺奖的王淦昌;倘若没有千千万万的隐姓埋名科技工作者,就没有属于中国人的奇迹发生。位于甘蒙交界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两弹一星”精神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国巨龙腾飞的起点——核导弹从这里腾飞,东方红卫星从这里升空,神舟飞船从这里起航。位于发射中心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里长眠着760位航天人,他们平均年龄不足27岁。他们是国之栋梁,他们是国士无双!他们就像一颗颗原子,汇聚在一起,爆发出了比原子弹更加炽热的能量,这能量擎天撼地,让新中国,以更加自信的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今日,“神州”上天、“北斗”组网、“嫦娥”奔月、“蛟龙”入海,科技强国事业的接续,需要青年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大步迈进。吾辈青年愿万死以赴,惟愿神州永耀,江山不老,祖国长青!


三位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