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市武进区将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以全域思维推动党建工作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有机统一,努力让党建根植城市、引领发展。
打造“红盟矩阵”,构建城市党建大格局
创新组织体系,深化党建共建,推动各方资源力量向基层一线集聚,切实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
确立“红盟矩阵”工作体系。以建设“红盟矩阵”为核心,全面统领各类要素资源,推进城市组织体系一体化。聚焦城市治理难点痛点堵点,推动驻区机关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党组织、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打造资源有序整合、作用充分发挥的党建联盟。通过“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搞、资源联用、服务联做”,构建开放、融合、高效、共享的党建工作新模式。
构建“多元参与”标准规范。根据城市特点和重点工作要求,围绕长效管理、文明城市创建等,建成“城市管家红盟”“C湖红盟”“南风红盟”等党建联盟。强化红盟作用发挥,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发布党建联盟建设“十条标准”,建立“需求、资源、项目”3张清单,扎实开展“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形成为民实事、攻坚项目等236个优秀成果,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8万多件。
打造“两带三圈”服务集群。实施红色阵地“五亮五优工程”,加强党建阵地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服务品质。区级财政每年投入600万元专项经费,打造一批标杆项目、精品项目,构建“两带三圈”红色地标格局。以延政路为主线,串联“永定之光”党群服务中心、世贸楼宇、“经纬红盟”等党建阵地,高标准打造“十里红延”示范带,提供党员教育、矛盾协调、政策咨询等一站式全周期服务,不断提升“点亮水平”,增强为民服务实效。
聚力“精准高效”,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强化功能引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扎实推进全区市域治理现代化。
创新织密“大网格”。全力推进“红网格”“红色物业”建设,建立了“党建触网、双网融合”的武进模式。深化“两单一响应”工作机制,形成“12345”工作法,构建了以“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员中心户-楼道党员”为架构的“五体联动”治理体系,总结御城战疫经验、打造“韧性社区”的相关做法被人民网等媒体刊载报道。
探索融合“全领域”。围绕城市功能布局,建设“红色领航商务楼宇(商圈)”“红色驿站”。围绕中以常州创新园建设发展,与上海普陀区委组织部共同探索楼宇党建新模式。突出“党建引领新业态、凝聚发展新动能”的工作导向,聚焦数字经济、快递物流、外卖送餐、网约车等新兴领域,将党建嵌入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经络中,涌现出吾悦商圈“吾悦红盟”、新时代家俱广场“时代红途”党建品牌等典型代表。
充分凝聚“强力量”。成立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建立组织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完善工作协调、人才培养、支持保障等规范化运行工作机制,培育了“星火爱心学社”“湖畔小站”“红色轻骑兵”等社会组织,相关做法被《学习强国》等媒体刊载。引领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大局,深度参与疫情防控、社区治理等工作,全力推动“532”发展战略落地落实。
突出“专业专注”,锻造新时代基层铁军
聚焦“选育管用督”等关键环节,扎实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
科学选育管用。突出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年轻干部队伍建设,构建“头雁领航、雏雁成长、群雁齐飞”良好局面。统筹内部培育、外部选派、集中考录等方式,创新开展“戎装兴村”工程,18名优秀退伍军人到社区工作;拓宽来源渠道,加大“定制村干”工作力度,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等扎根基层一线。
精准教育培训。将基层干部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依托城市党建头雁学院、阳湖先锋实训基地等,分层分类实施教育培训5000多人次。实施社区干部学历“8090”计划,开展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选派优秀基层干部到机关、国企跟班学习,到重大项目一线挂职锻炼,全面提升专业能力水平。
强化激励保障。完善村(社区)干部薪酬体系,社区工作者月基础工资提高至4600元;专门推出“2+3”待遇保障制度体系,优化离任社区干部激励政策和生活补助政策,合理确定“五险一金”缴费基数,完善年金制度。完善“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红领津贴”制度,健全基层党建荣誉体系,提振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为打造“常有善治”名片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