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sdjw.cn

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党建 > 基层党建

淮安清江浦:“红色引擎”激活乡村振兴“四驱”动力

来源:淮安市清江浦区委组织部 李松作者:李松 2022-02-16 14:31

淮安市清江浦区围绕乡村振兴目标,打造乡村振兴“红色引擎”,强党建、管团队、找路径、增活力,探索党建引领农村发展新路子,激活乡村振兴的“四驱”动力。 

  抓基层组织服务,增强战斗堡垒性能。加强农村基层党的领导,突出党组织领导功能,是乡村振兴的政治保障。优化组织设置,筑牢战斗堡垒。推进基层网格党组织覆盖,结合突击性和阶段性工作任务特点,成立重点项目、疫情防控、人居环境打造等临时党支部,在防疫防汛、征地搬迁、村居环境整治、文明城市创建、村集体经济发展等重大事项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同时,规范农村党组织建设,整顿6家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完善服务机制,提高治理能力。立足“三网融合”,落实“抓管带”机制,强化联动服务,以“村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党员—群众”为框架,建立领导挂钩服务制度,推动服务力量下沉,构建起“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基层党建服务体系,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党员“主力军”。打造服务阵地,提升服务质效。通过与区直部门联建、共建、帮建的方式,升级改造各村党群服务中心,突出地域特色,优化功能布局,完善设施配备,促进党群服务功能发挥。搭建农民创业中心、合作社孵化中心、农产品交易中心等经济服务平台,促进村级党组织真正成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服务中心”。 

  抓专业团队打造,增强队伍主体功能。选优配强专业化队伍,推动专业技能提升,助力乡村振兴各类主体职能发挥。注重“头雁”带动,让骨干队伍活起来。换届后,新一届村“两委”成员225人,在年龄、性别、学习等方面的结构得到全面优化。创办“头雁讲堂”,以理论和实际、务虚和务实、集中授课和实地观摩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乡村振兴专题培训,村干部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完善“第一书记”配备,让帮办力量实起来。由区委主要领导、区直部门负责人担任“第一书记”,配备专门发展指导员,结对帮扶经济薄弱村和软弱涣散党组织。从区直部门优秀年轻干部、中层干部担任扶贫“第一书记”,选派镇、涉农街道的农业、司法、民政等条线中层干部担任扶贫专干,为扶贫攻坚事业奠定人才基础。优化专职干部选配,让专业团队强起来。在各镇、涉农街道中推进领导班子专业建设,选配13名具有2年以上涉农工作经验和5名具有农村工作专业背景的干部充实到镇、涉农街道领导班子队伍中,乡村振兴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抓发展路径探索,增强发展后劲动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清江浦区突出政策引领,以“党建+项目”发展模式推动农村创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强化政策扶持,要素配置全面优化。设立农业发展基金500万元,制定《关于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意见》,优先扶持补助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项目,由自主经营和合作经营模式取代资源发包收益的传统模式,成立村集体注册的特色产业、农机等合作社7个,劳务、物业、保洁、物流、农产品产销等公司11家。坚持项目引领,基础建设全面铺开。投入扶贫资金892.11万元,资助扶贫项目11个,带动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村增收。抢抓富民强村“六个一”挂钩帮扶工作和“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的机遇,推进村企互利互惠,全区33个村统计联建率为36%,共签约联建项目12个,实施项目12个,开工率100%,集体经济逐步壮大。推进镇村同抓,兴农产业全面开花。将发展集体经济纳入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和镇级产业发展规划,以南部新城、临港新城等全区战略部署为蓝图,黄码镇、武墩街道等围绕“一镇一品、一村一策”,谋细产业布局规划,明确资产收益、农旅融合、规模农业等多元发展路径,特色农业、产业园区等为村级集体经济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动力源泉。 

  抓考核激励管理,增强主体活力效能。解决经济保障、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是打造一支懂发展善治理、有干劲会干事、勇担当甘奉献的乡村振兴队伍客观需要。突出实绩考核,让“得有所依”。制定《村干部履职“三项清单”》,明确履职范围、工作要求、考核目标等内容,由各镇、涉农街道结合实际建立考核细则,通过组织部门统筹、镇街主抓、村“两委”自评、党员和群众代表测评等方式,考实考准村“两委”工作实绩。提高待遇保障,让“劳有所获”。出台《淮安市清江浦区村(社区)干部报酬待遇实施办法(试行)》,采取“基本报酬+考核绩效+集体经济增收奖励”模式,根据岗位、年限等条件,设置“5岗20级”基本报酬体系,实现村级人均增资979元/月、社区人均增资841元/月。同时,建立集体经济和村干部待遇挂钩机制,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根据增额给予6%至16%奖励;连续两年超80万元,按照贡献程度给予超额奖励。畅通晋升渠道,让“干有所盼”。政治激励和经济激励“双管齐下”,拓宽村干部晋升的政治通道,运用“三类人员进班子”等政策,打破村书记职业发展天花板。去年以来,128名在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创建和日常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干部得到重用,2名村(社区)书记被选拔进镇领导班子。完善离任保障,让“心有所安”。实行城乡工作者经济待遇一体化管理,推动村干部“五险”全覆盖,在薪资稳步增长的情况下,逐步提高缴纳标准,改善村书记退休待遇。同时,出台《医疗专项救助方案》,实现制度有效衔接,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责任编辑:许彤玮、潘伟伟)


三位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