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sdjw.cn

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 乡村振兴

黄瓜棚里念好“人才经”

来源:淮安市淮阴区委组织部作者:马驰 2021-08-09 15:21

“这个品种是‘津早199’,糖度适中,口感不错,追溯码的信息也很详细。”今年4月24日至25日,2021江苏“好黄瓜”品鉴推介暨第一届淮阴(丁集)黄瓜节系列活动在淮安市淮阴区顺利举行,专家们在评比活动上正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质黄瓜品种进行打分。

黄瓜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淮安市淮阴区聚焦人才提质赋能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淮阴区倾心尽力引才、用才、育才,在乡村产业中汇聚了各类人才力量,让淮阴黄瓜的品牌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紧贴需求引才,创新求变培育致富苗

作为淮阴黄瓜核心产区的丁集镇,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8年是我们最着急的时候,当时全镇闲置了将近400个黄瓜大棚,我们想了很多办法,第一步就是找到合适的人。”丁集镇党委书记范晓东介绍道。

2019年8月,丁集镇引进生产经营能手杨炳坤,投资成立了淮安恒晟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黄瓜育苗及新品种推广种植等工作。围绕黄瓜产业亟待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淮阴区充分利用好选派“科技镇长团”的机制优势,瞄准黄瓜领域的专家人才,主动对接江苏省农科院娄丽娜博士赴丁集镇挂职。2年来,“博士镇长”娄丽娜的上班地点大都在黄瓜棚里,不断地示范推广最新最优品种。如今,育苗基地已基本形成了繁种、育苗、种植、采摘、销售的全产业链条模式,全年可提供优质瓜苗450万株。

“之前2万多株瓜苗已全部结瓜、收茬,上个月我又订购了4万株,准备提苗、移栽。”当地的种植大户何刚4个月前从育苗基地订购的2万多株瓜苗,转运到自家的24亩大棚里开始移栽。

“以前农户都是自己从外地买苗或者育苗,成本高,风险大。”范晓东告诉记者,“现在农户可直接从育苗基地订购瓜苗,成本低,产量高,成活率也有了保证。”

1628493590583061.jpg


不拘一格用才,产才嫁接结出科技果

“如何让更多的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要立足实际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才、弹性用才,让各方创新资源下沉乡村。”淮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孙虎说。

在本次淮阴黄瓜节上,除了“好品牌”评比,还举行了“黄瓜产业专家论坛”“长三角黄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等活动,为淮阴乃至江苏黄瓜等蔬菜产业发展问诊把脉,同时也搭建了“人才+产业”融合发展的桥梁。

事实上,丁集镇早已开始行动,与江苏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共建“瓜类产业研究院”,与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成立“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华东试验基地”,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产学研基地在丁集镇揭牌,一大批专家教授入乡进村,活跃在黄瓜产业的第一线。扬州大学教授陈学好团队,结合丁集镇土壤和气候等种植条件,“量身定制”了特色新品种黄瓜,实现了高校研究成果向田间地头的成功转化。

人才在黄瓜产业中的作用,瓜农们最有发言权,胡庄村瓜农张同先就是专家人才的“铁杆粉丝”。“今年我种了专家推荐的中农29号,连续坐果能力强,口感脆甜,个头均匀,卖相可好了!”提到自家满棚的黄瓜,张同先喜不自胜。

截至去年,丁集镇黄瓜种植面积6000余亩,产量超过15万吨,鲜食黄瓜年销售收入达3.28亿元,全镇瓜农人均年收入较全镇平均收入高出3000元以上。

1628493617286479.jpg


着眼长远育才,三带两助攀登幸福藤

“黄瓜产业要再上一个台阶,人才引进和培育要并重。”在淮阴区人才办主任吴亚惠看来,立足当地培育更多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省里提出乡土人才‘三带两助’行动,我们要切切实实地将它落地。”

通过对乡土人才的寻访,结合产业需求的深度调研,淮阴区制定出台《关于加快乡土人才培育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10条硬核举措,创新实施定期选拔、建库跟踪、周期培养的培育机制,首批选拔55名乡土人才“领头雁”,授予“淮乡人才”称号,推动他们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

在杨炳坤的带领下,丁集镇黄瓜育苗基地已培养职业农民500多人,很多年轻人回来变成“新农人”,2020年他成功入选“淮乡人才”。“播种后棚内温度应维持在32℃左右,3天有1/3出苗,当出苗率达70%时,温度需下降到18℃-22℃,防止高温窜苗。”另一位“淮乡人才”蔬果栽培“土专家”朱海兵正忙着为新瓜农们现场传授技艺。黄瓜棚内暖意盎然,大家踊跃提问讨论,这样的培训几乎每天都能看到。

因为黄瓜产业,2020年丁集镇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与此同时,淮阴区将持续推进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依托专家资源建成碧根果、中草药种植等8个万亩示范片,在乡村产业链上精细培育越来越多的“土专家”“田秀才”“农状元”,提升乡土人才壮镇强村本领。

1628493648815981.jpg


(责任编辑:许彤玮、潘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