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sdjw.cn

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精选 > 内容精选

江苏两地基层治理创新入选2021年度全国典型案例

来源:新华日报作者:董翔 房雅雯 黄勇 2022-03-14 14:36

近日,民政部公布2021年度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名单,南京市鼓楼区“以居民满意度考评机制推动街道服务管理再创新”和无锡市新吴区旺庄街道“实施‘益动旺庄’成长计划探索社区工作者阶梯式培养新模式”两个案例入选。如何化解居民“急难愁盼”,提升他们的幸福感?记者前往两地探寻创新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小广场小亭子变了模样

这两天春意盎然,南京市鼓楼区湖南路街道渊声巷小区内的小广场热闹起来了。每天早上7点多开始,来此健身、闲坐的居民一拨接一拨。65岁的王阿姨感叹:“盼了多少年啦,这个地方终于搞好了!”

大理石地面又破又脏,一到雨天踩上去就容易滑倒;没有安装座椅,来这儿乘凉休息还要自带板凳……小区居民们对过去的小广场记忆犹新。2019年的一次问卷调查,给小广场改造带来转机。

鼓楼区下辖13个街道120个社区,面积约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有110万,人口密度较大。如何进一步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9年,经申报、评审等程序,民政部一项“以居民满意度考评机制推动街道服务管理再创新”的基层治理实验在鼓楼区开展。湖南路街道试点在全街居民中抽取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征集满意度评价。渊声巷小广场“脏乱差”被多位居民写进问卷,引起街道、社区的重视,改造工作随即启动。

开协商会那天,会议室里坐得满满当当,王阿姨进门时吓了一跳。设计方案参与竞标的多达20个,设计者大多是大学生。最终确定:小广场地面改成拼接木板,并加装木质座椅和简易健身器材。两个月征集方案,两个月建设……环境变美、变舒适了,居民们把新广场当成了宝贝,还有人主动在花坛里种上了二月兰,每天悉心照料。

类似的改变,同样发生在无锡市新吴区旺庄街道。位于春潮花园第二社区的一处废弃亭子,一度让新光社区副书记周倩费神琢磨——怎样的改造效果才能让居民“买账”?

旺庄街道的实验题目是“探索社工阶梯式培养新模式”。2019年,周倩前往上海市浦兴路街道中大社区,跟岗学习了45天。初来乍到,她就感觉“很不一般”,“明明是上世纪90年代建起来的农村动迁房小区,但绿化明显得到精心呵护。”原来,时任中大社区党总支书记李秀勤鼓励居民自发认领,用时近两年,将小区绿化打造成带有氧吧、体验农场、儿童科普等功能的“小森林”和“花园角”。

怎样和居民打交道、怎样调动居民积极性……学习中,周倩深刻认识到,让居民真正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来,才是基层治理产生内在活力的关键。

“回来后,我决定不再像以前那样邀请居民到社区开会,而是问题在哪、议事会就开在哪。”周倩回忆,第一次开这样的议事会,没什么人来,很多居民在观望,几名社工便举着喇叭站在楼下喊。“亭子怎么弄”“弄成什么样”“取什么名字”……居民得知自己可以“做主”,纷纷下楼,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从沟通到清理,再到修缮、装饰,在社区工作人员、居民、志愿者近4个月的共同努力下,“清风亭”顺利改建完成,“春二”社区“清风转角——场景式协商议事项目”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住在该小区的规划设计师叶艳萍还发挥专业能力,在树木周围设计了环形围挡,既解决了居民休息座椅不够的问题,又美化了环境。

与旧的工作思路“决裂”

什么样的考评方式能让民生“疑难杂症”暴露出来?热河南路街道是鼓楼区另一试点,时任街道分管民政副主任张雯娟向记者回忆起问卷“出炉”过程。初稿开头先要填写一堆个人信息,有的题目表述太长、写了四五行,作为问卷核心的一些民生类问题被放到了后面。“让居民做问卷,首先得让人家读得下去嘛。居民看半天,还没看到自己关心的小区出新、加装电梯、遛狗牵绳等内容。”

举行30多次居民座谈会和现场调研,围绕近两年12345投诉热点问题进行分析……经过反复调整,问卷题目压缩在两页纸以内,民生保障等居民关切事项被提到了前面,并确定党建引领、城市治理、民生保障、社会建设4个维度,分布17项具体指标,包括环境卫生、违建整治、群租房整治、电动车充电、老人助餐点等。“要争取问卷调查的最大有效性,就得换位思考,了解受访者最关心什么。”张雯娟说。

鼓楼区老年人口多、驻地单位多,因此问卷分成“老年居民卷”“中青年居民卷”“驻区单位卷”3个版本,线上通过手机APP随机征集,线下定向发放纸质问卷和入户走访,并根据指标得分为各街道“画像”,红、黄、黑三色分别对应得分排名前、中、后的指标和评价。

“虽然我们‘星级文明和谐社区’考评连续多年领跑全区,但对于这次完全由居民参与、把居民满意度作为重要指标的考评,心里也没底。”时任湖南路街道分管民政副主任张立群还记得那种忐忑和期待——平日里经常上门反映问题的居民,到底会给街道社区打多少分呢?

而在无锡,关于“社工如何成长”的探索,同样需要与过去的旧思路“决裂”。

2017年,旺庄街道成立社区建设科,队伍建设是重要工作之一。“授课、讲座、交流会,虽然也进行培训,但很多是流于形式,社工专业化程度不足、队伍稳定性不高、工作中号召力不强。”旺庄街道社区建设科科长鲍佩萍回忆道。

通过对辖区16个社区168名社工的摸底,所掌握情况让鲍佩萍略感意外。过去,大家普遍认为老书记、老社工是社区“主心骨”,最需要上课的是年轻社工,但现实情况是,不同层级的社工存在不同问题。比如,新入职社工一线服务能力较弱,与居民熟悉度、获得信任度不强;一些有经验的社工,缺乏系统化的服务理念;社区负责人视野不够开阔,较难开展治理创新。

旺庄街道党工委书记黄锡渭说,这一轮实验的核心,就是把社工分成三个层级、提升六大能力。其中,对新手社工“传帮带育”,培养其服务能力和动员居民的能力;对于骨干人才,通过“小巷论坛”等提升其项目运营力和协商议事力;对于社区负责人,则通过外出参访、跟岗训练等,提升其统筹协调和治理创新能力。

这是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培训模式,意味着从街道到社区,都要投入更多精力,为每一位“小巷总理”找到各自的轨道、推着他们前进。

以“居民视角”化解难题

反馈到湖南路街道云南路社区的问题清单,不光有渊声巷小广场改造。老年人助餐点覆盖不到位的现实,也摆在了社区书记卢建瑛面前。

此前,街道已经实现每个社区有一个助餐点,但有人在问卷中反映:从家到助餐点距离太远,不方便。卢建瑛分析,该社区人口老龄化水平接近30%,高于全街全区,老年人生活保障是个大问题。“居民反映这个问题,说明我们的工作还不到位。”随后,街道和社区在集中反映问题的老人家附近选址,引入另一家配餐机构,方便老人就餐的同时,形成竞争机制,倒逼助餐点改善菜品、变换口味,吸引周边老人就餐。

“问卷调查像是全方位的‘体检’,考评结果暴露出了问题。”张立群说,湖南路街道地处中心城区,背街小巷多、小商小贩多,问卷结果显示,其城市治理分数最低。

鼓楼区民政局副局长吴蓉认为,这恰恰体现此轮实验要突破的“思维定式”。“以前,对街道的考核主要由区负责,自上而下特征明显,但有时居民口碑与分数不完全相符。意见和矛盾仍然不少,归根结底是没找准方向。把考核‘指挥棒’交给居民,让需求端倒逼供给端,才能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

而在无锡,“对症下药”式的社工培养,主导了基层治理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截至2021年,千余人次不同层次的社会工作者接受了培训。其中,7名第一层级的社会工作者成长为骨干,6名骨干成长为社区书记或副书记。

“微爱旺庄”社区微治理创新大赛,被街道看作“益动旺庄”人才培养平台的“试金石”,以项目化操演的形式,让各层级社区工作者参与其中。去年6月起,高浪社区组织开展“爱嘉”楼栋自治小组培育项目,先期试点的114号楼栋“环保楼道”、128号楼栋“彩虹创意楼道”,在居民和社工的共同努力下,面貌焕然一新。这半年来,114号楼栋“微管家”汪建敏与高浪社区副主任过丹枫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楼道装饰、后期维护。“一次次的会议和活动中,我感觉过主任的议事引导能力变强了。她会分析问题、鼓励居民说出想法,梳理回应大家的建议。”汪建敏说。

过丹枫感慨,参加居民议事,也是自己学习提升的过程。她逐渐学会以居民视角看问题,以及快速引导居民进入讨论状态、推动解决问题,“这样的变化与赋能培训密不可分。面对问题不再有畏难情绪,而是以更积极主动的方式去解决,于我而言,这在心理上是一种‘减负增能’。”

让实验成果催生新理念

“破天荒”地,去年鼓楼区云南路社区在星级文明和谐社区评比中掉到了“四星”。卢建瑛梳理居民满意度结果时发现,“疫情防控”“小区出新”两项指标拉了分,“大家一块儿参加考评,你掉分了,就说明没干好。”

居民满意度,逐渐成为鼓楼区全区街道工作的重要“风向标”和“指挥棒”。在街道综合目标考核、社区星级文明和谐社区考核、社工绩效考评中,居民满意度占比分别为10%、60%和100%。

“这轮实验的意义,已不仅是以评促改、解决一些现实问题,而在于促进街道社区形成新的工作习惯和理念。对居民‘急难愁盼’,不仅要解决,还要主动探索体制机制、让类似诉求更好更快地得到解决。”张雯娟介绍,热河南路街道相继建立起12345工单定期“回头看”、“红黄橙”问题三级领导响应、“应急包”等机制,确保能解决的立刻解决、解决不了的则协调其他部门尽快解决。

这也促使卢建瑛重新思考自己过去的地区共建工作。“以前搞共建,社区和单位坐一起开个会,逢年过节来慰问,但并没让居民有多少获得感。认领共建项目往往要等到年底的‘地区两会’(党建联席会、社区建设发展协调委员会),但一些问题的解决等不了一年一次。”她想建立起一个类似“超市选购”的机制,实时公布居民“微心愿”,定期更新,让共建单位随时认领、尽快解决。

旺庄街道的实践探索,同样在落地开花。数据显示,分类赋能计划使社工用推进自治和项目化运作的方法,培育搭建了66支居民自治队伍、57个居民自治平台,解决了“飞线”整治、高空抛物等200多个议题,提升了居民满意度,也减轻了基层工作者负担。

2020年11月,旺庄街道、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开展战略合作,成立创新社会治理共建基地。2021年4月,无锡首个街道级教学、科研实践育人基地——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落地旺庄。今年1月,由旺庄街道发起的长三角“城动力”朋友圈成立,来自苏浙沪的6个街道将建立学习交流机制。

“‘旺庄分层培育’是一种精准式培育,是新吴区涵育社工的新型探索。”新吴区民政卫健局局长卢军英表示,借鉴旺庄的经验,围绕新吴区现有的1149名社工,该区在无锡市率先出台了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其中就包含“分层分类”培育体系。该体系还涵盖了社工职业规划、岗位职责、员额管理、绩效考评、薪酬管理、晋升发展等多个方面,全方位探索社工培育模式和成长路径。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党支部书记、副教授侯利文评价,无锡市旺庄街道开展的“益动旺庄”社区工作者阶梯式培养探索,分类型、分层级、分梯度地对基层工作者进行赋能培训,显著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价值和意义。


三位2.png